《超声诊断学》实验指导

蚌埠医学院 医学影像学系 超声医学教研室


实验一 超声基础和检查技术


一、类别:
综合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仪器结构、各种探头类型及其临床应用
2.熟悉检查前被检者准备
3.掌握超声检查基本手法及图像方位的标准
三、实验内容:
1. 超声诊断仪的构造
(1)超声诊断仪最基本的结构:探头、发射电路、接受电路、显示器和记录器。
(2)探头(probe),也称为超声换能器(transducer),通常由压电陶瓷构成,担负电?声转换的作用,能发射超声和接收超声。
(3)探头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①凸阵探头:频率为3~5MHz,常用于腹部、妇产科检查。
②线阵探头:频率为5~10MHz,用于外周血管、小器官检查。
③扇形探头:频率为2~6MHz,用于成人心脏、小儿心脏检查。
④腔内探头:经食管探头:频率为3.5~7MHz,用于心脏检查;
经直肠探头:频率:5~7MHz,用于泌尿系检查 ;
经阴道探头频率:为5~7MHz,用于妇产科检查。
⑤术中探头:频率7.5MHz,根据不同的外科应用选择不同的术中探头。
⑥穿刺探头:频率3.5MHz,用于介入超声与超声治疗。
2. 病人准备
(1)腹部检查宜空腹,以防止肠道内容物和气体的干扰。
(2)必要时需饮水充盈胃腔,以此作“透声窗”,进行胰腺或腹内深部病变的检查。
(3)胆道检查前晚进清淡饮食,当天禁用早餐,使胆囊充盈。
(4)妇产科或前列腺等盆腔内脏器检查,需要充盈膀胱或作保留灌肠。
3.体位: 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坐(立)位。
4.探测方式与途径
(1)直接探测法:探头与体表接触,中间涂布耦合剂。
(2)间接探测法:探头与体表中间插入水囊,目前已很少使用。
5. 超声检查基本手法
(1)顺序连续平行断面法(编织法)
(2)立体扇形断面法
(3)十字交叉法
(4)对比加压扫查法
6. 常用的扫查切面
(1)矢状面扫查
(2)横向扫查
(3)斜向扫查
(4)冠状面扫查
7. 图像方位的标准
显示器图像的上方代表邻近探头的人体浅部,下方代表远离探头的人体深部。其中又分以下几种情况:
(1)仰卧位
a. 纵断面:图像左侧示被检者头侧结构,图像右侧示足侧结构;
b. 横断面:图像左侧示被检者右侧结构,图像右侧示左侧结构;
c. 冠状断面:图像左侧示被检者头侧结构,图像右侧示足侧结构
(2)俯卧位:图像上方示被检者背侧结构,图像下方示腹侧结构
a. 纵断面:图像左侧示被检者头侧结构,图像右侧示足侧结构;
b. 横断面:图像左侧示被检者左侧结构,图像右侧示右侧结构;
c. 冠状断面:图像左侧示被检者头侧结构,图像右侧示足侧结构。
另:斜断面应根据斜切角度来确定图像方位。
8.示教基本超声检查手法并在仪器上说明图像方位。
9. 同学们分组实验。
四、实验学时:3学时
五、主要仪器设备:迈瑞Dp-8800Plus,7台,同时配备高频探头和心脏探头各一个。
六、实验中注意事项:
(1)开机前必须检查电源以及仪器上的接地装置是否良好,确保安全。
(2)爱护仪器设备,一定要轻拿轻放探头。


实验二 消化系统(一)


一、类别: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肝胆系统超声检查的仪器条件、病人准备及检查体位。
2. 掌握肝胆系统超声检查方法、正常声像图表现及超声测量。
3. 掌握肝胆道系统超声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
三、实验内容:
(一)肝脏超声检查技术
1.病人准备
(1)常规超声检查肝脏前一般无需病人特殊准备。
(2)对于某些腹腔胀气明显者,可建议其空腹检查。
2.检查体位
(1)平卧位:为常规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平稳呼吸,两手上举置于头侧枕后。主要用于检查肝左叶、右前叶和部分右后叶。
(2)左侧卧位:病人向左侧45°~90°卧位,右臂上举置于头后,便于观察肝右叶,特别是右后叶。
(3)右侧卧位:在观察左外叶(尤其在胃充气时)特别有用。
(4)坐位或半卧位:在显示肝左、右膈顶部小病灶,以及移开被肋骨所遮盖的肝脏浅表部位有帮助。
3.仪器
通常选用凸阵探头,频率为3.0~3.5MHz,肥胖病人可用2.5MHz,儿童可用5 MHz。
4.检查方法
(1)扫查途径:常规扫查途径多为右肋缘下扫查、右肋间及剑突下进行纵、横及斜切面的扫查。
(2)扫查顺序:右肋缘下扫查→右肋间扫查→剑突下扫查。技术方面,应先用常规二维超声检查,而后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再用脉冲多普勒检测,必要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
(3)扫查方法
①右肋缘下扫查:病人取仰卧或左侧卧位,探头先置于右季肋下区透过肝显示右肾,并由右下沿肋缘向左上方逐步滑动扫查,直至胸骨下端处。并嘱病人采取腹式深呼吸,以使肝脏下移而暴露更好。
②右肋间扫查:病人取左侧卧位约45度,探头置于第7~9肋间,由上而下,由前胸壁至侧胸壁,依次侧角扫查。
③剑突下扫查:病人取仰卧位,将探头置于剑突下,声束指向头侧,通过侧动探头可对肝脏行纵切、横切或斜切扫查。
(4)扫查切面:
①右肋缘下第一肝门斜切面:探头置于右肋缘下,声束指向右后上方的肝门部,重点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左、右分支。
②右肋缘下第二肝门斜切面:探头置于右肋缘下,声束向头端倾斜,可显示三条无回声的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即第二肝门。
③剑突下经腹主动脉纵切面:探头置于剑突下,沿着腹主动脉长轴纵切,显示肝左外叶切面。
④右肋间斜切经门静脉长轴纵断面:将探头置于第6或第7肋间处斜切扫查,自前至后可同时显示肝内外胆管(右肝管、肝总管及胆总管的一部分)、门静脉(主干及部分右支)、下腔静脉该的一部分,有时可见肝右动脉的回声。
5.正常超声表现
(1)二维超声:正常肝脏左叶小而边缘锐利,右叶大而饱满。肝表面光滑,包膜线清晰,膈顶部呈圆弧形,下缘和外缘呈锐角。正常肝实质的回声为均匀、细小、中等点状回声。肝内管道结构清晰,呈树枝状分布,肝内门静脉管壁回声较强且较厚,可观察至三级分支。肝静脉管壁较薄且回声弱。肝内胆管与门静脉伴行,管径较细,均为伴行门静脉的1/3。正常状态下肝内动脉一般难以显示。
(2)彩色多普勒:门静脉:正常肝内门静脉彩色多普勒显示为入肝血流,脉冲多普勒呈持续性平稳血流频谱,可随心动周期和呼吸运动略有起伏。正常门静脉主干流速波动于15~25cm/s之间,受呼吸影响,吸气时增大,呼气时减小。肝静脉:肝静脉在彩色多普勒上显示为离肝血流,以蓝色为主,血流频谱呈三相波型,与下腔静脉相似。肝动脉:肝动脉的彩色血流通常在肝内较难显示,脉冲多普勒呈搏动状血流频谱。
6.测量技术与正常值
(1)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a. 标准切面: 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切面。
b. 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c. 正常值:10~14cm。
(2)肝脏右叶前后径
a. 标准切面:以第5或第6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切面。
b. 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其最大垂直距离。
c. 正常值:8~10cm。
(3)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径线
a. 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切面为标准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膈肌。
b. 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c. 正常值:肝左叶厚径≤6cm,肝左叶长径≤9cm。
(4)门静脉宽度
a. 标准切面:以右肋缘下第一肝门门静脉的纵断面为标准切面。
b. 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m处测量其内径 c. 正常值:1.0~1.2cm。
(二) 胆道系统超声检查技术
1. 病人准备
(1)患者空腹8小时以上,检查前1天少吃油腻食物,前1天晚上清淡饮食。
(2)禁止服用影响胆囊收缩的药物。
(3)检查前3天要避免行胃肠钡餐和胆道X线造影检查。
(4)对于已做了胃镜、结肠镜检查者需两天后再做超声检查。
2. 体位
(1)仰卧位:为最常用体位。检查时患者仰卧,充分暴露上腹部,平静呼吸。如果患者肝、胆位置较高或胃腔气体较多,可嘱深吸气检查。
(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患者向左侧卧约40度,该体位能够提高肝外胆管的显示率,并有利于发现胆囊颈部结石以及追踪肝外胆管中下段病变。
(3)坐位、半坐位或直立位:可使肝脏和胆囊的位置下移,适用于肝、胆位置较高或过度肥胖的患者,对于胆囊颈部的小结石可以借助患者体位的变动观察胆囊结石的移动情况。
3. 仪器
常用凸阵探头,探头频率因人而异,成人一般选用3.0~3.5MHz探头,肥胖者可用2.0~2.5MHz;体型瘦弱和儿童可用5MHz的探头。
4.检查方法
(1)胆囊的观察: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将探头置于右肋缘与腹直肌外缘交界处,缓慢滑动,直到在肝右叶下方出现胆囊图像。首先观察胆囊的长轴断面,然后连续观察横断面。 也可将探头置于右侧第6~9肋间隙,适当转动探头角度,可获胆囊图像。
(2)肝外胆管的观察:右上腹斜切,可显示肝门部的门静脉,在门静脉附近仔细扫查可发现位于其腹侧、与其平行走向的肝外胆管,向下追踪直至胰头。
(3)扫查切面:
①右上腹腹直肌外缘纵切面:可显示胆囊纵断面,沿该轴作纵断与横断,能显示胆囊、肝脏和肝门解剖结构
②右肋缘下斜切面:可显示胆囊、右肝管,肝右叶、门静脉右支、右前支及右后支。
③右肋间斜切面:可显示胆囊、肝右叶以及与门静脉右支伴行的右肝管直至肝总管。尤其适用于胆囊和肝门部结构在肋缘下扫查显示不满意者。对于胆囊颈部显示也较好。
④右上腹正中旁斜-纵切面:可获得肝外胆管的纵断图像。
⑤剑突下横切面:可显示肝左叶、左肝管、门静脉左支矢状部。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工”字特征是查找肝管和肝门的重要解剖标志。
5.正常超声表现
(1)胆囊:胆囊纵切面呈梨形,横切面呈圆形或椭圆形。正常胆囊轮廓清晰,囊壁回声较肝脏略高,囊壁光滑整齐。胆囊腔内呈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2)肝内胆管:声像图上一般只能显示一、二级肝内胆管即胆总管和左右肝管,二级以上的肝内胆管分支超声常难以清晰显示。左右肝管位于门静脉左右支的前方。
(3)肝外胆管:超声显像将肝外胆管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自肝门发出与门静脉伴行;下段与下腔静脉伴行并延伸进入胰头背外侧,位置较深不易显示,采用探头加压扫查、饮水或超声成像剂充盈胃窦和十二指肠等方法可提高显示率。

6.测量技术与正常值
(1)胆囊
①胆囊长径:为胆囊颈部到底部的长度。在胆囊有折叠的时候应分段测量后相加。正常值:5~8cm。
②胆囊横径:为胆囊体的最宽径。正常值:3~4cm。
③胆囊壁:应测量胆囊体部前壁。正常值:≤2~3mm。
(2)胆管
①肝外胆管:肝总管内径≤4mm,胆总管内径≤6mm。
②肝内胆管:与门静脉分支伴行,其内径多小于2mm。

(三)示教肝胆系统超声检查手法。
(四) 同学们分组实验。
(五) 病例讨论:针对肝胆系统常见疾病(肝癌、肝囊肿、肝硬化、胆囊结石)的声像图表现展开病例讨论,以期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六)肝胆道系统超声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布置作业(书写肝脏、胆道系统超声诊断报告)。
四、实验学时:3学时
五、主要仪器设备:迈瑞Dp-8800Plus,7台,同时配备高频探头和心脏探头各一个。
六、实验中注意事项:
(1)在肝脏超声检查中,应进行连续性滑行扫查,避免跳跃式扫查。
(2)在右肋间观察右膈顶部肝组织结构时应让病人可能呼气,使横隔尽量上升后做屏气动作。同理,在肝脏其他部位检查中,让病人尽可能吸气使横隔尽量下降后再屏气,以避开肋骨、肋弓和胃肠气体的遮档而获得最佳显示。

附:报告示范
1. 肝脏形态________(如常、饱满、失常);肝脏体积(正常、增大、缩小);肝左叶厚________mm,上下径________mm;肝右叶上下________mm、肝右叶前后径________mm,肝右叶最大斜径________mm;肝表面________(平整、波浪状);肝实质回声强度及大小(中等强度细小点状、增强杆状线样增粗、增强细点状、减弱斑点状增粗),分布________(均匀 欠均匀 不均匀);肝内管道走行________(清晰 欠清晰 模糊),肝内胆管________(扩张 不扩张);门静脉主干内径________mm,其内(见 未见)异常回声。
超声提示:________________。

2.(空腹 未空腹)胆囊大小________mm *________mm,囊壁(光滑 毛糙),囊壁厚度________mm,胆汁透声(好 欠好 差),内(见 未见)________,胆总管内径________mm。
超声提示: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 消化系统(二)


一、类别: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脾脏、胰腺超声检查的仪器条件、病人准备及检查体位。
2. 掌握脾脏、胰腺超声检查方法、正常声像图表现及超声测量。
3. 掌握脾脏、胰腺超声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
三、实验内容:
(一)脾脏超声检查技术
1. 病人准备
(1)脾脏的超声检查以空腹为佳。
(2)如遇胃肠道气体较多,可饮水500ml左右充盈胃腔作为透声窗进行检查。
(3)有效的腹式呼吸有助于脾脏的检查。
2. 体位
(1) 右侧卧位:为脾脏超声检查最常用体位。此时,脾脏往前下移动,便于从肋间不同断面扫查脾脏。
(2) 仰卧位:主要为不易变动的患者或需要显示脾脏的冠状面时采用。但易受肋骨遮挡的影响。
(3)俯卧位:较少用。
3. 仪器
通常选用凸阵探头,频率为2.5~3.5MHz,肥胖病人可用2.5MHz,儿童可用5 MHz。
4. 检查方法
(1)左肋间切面: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将探头置于左侧第9~11肋间,调整探头角度,可获取近乎脾脏长轴的斜切面。这是观察脾脏形态、内部结构及脾脏血管的最常用切面。
(2)冠状切面:仰卧位或右侧卧位。将探头置于左腋后线至左腋中线,可显示脾脏的冠状切面。
(3)左肋下切面:仰卧位。在脾大或显示脾门结构与周围关系时采用。
5. 正常超声表现
(1)二维超声:脾外形与切面有关,冠状切面近似三角形,肋间切面呈半月形。其轮廓清晰,表面光滑,膈面略向外凸起,脏面凹陷,其中部即为脾门,可见管道状较高回声包绕的血管结构。正常脾实质呈分布均匀、细点状略低回声(相对于肝实质)。
(2)彩色及脉冲多普勒:彩色多普勒显示脾静脉血流呈蓝色,脾动脉血流呈红色;脾静脉和脾动脉呈树枝状分布,通常可显示一~二级分支。脉冲多普勒显示脾静脉为连续性血流频谱;脾动脉呈搏动状血流频谱。
6.测量技术与正常值
(1)脾脏长径
a. 标准切面:左肋间扫查获取脾脏最大长轴断面。
b. 测量位置:测量脾脏上下端间径。
c. 正常值:8~12cm。
(2)脾脏厚径
a. 标准切面:通过左肋间斜切显示脾长轴切面的脾门及脾静脉。
b. 测量位置:测量脾门至脾膈面的间距。
c. 正常值:3~4cm。

(二)胰腺超声检查技术
1. 病人准备
(1)检查前禁食8小时以上,前1天晚上清淡饮食。
(2)对于便秘或腹腔胀气者,睡前服缓泻剂,晨起排便或灌肠后检查。
(3)胰腺显示不满意时,可饮水500~800ml,使胃充盈后作为透声窗,便于显示胰腺。
2. 体位
(1)仰卧位:为常规检查体位。病人充分暴露腹部,行平稳呼吸。有时嘱病人深呼吸,使肝脏下移作为“透声窗”,便于观察胰腺。
(2)侧卧位:当胃肠道内气体较多,胰腺尾难以看清时,可采用左侧卧位;胰头显示不清时,可采用右侧卧位。
(3)半卧位或坐位:当胃肠道内气体较多,仰卧位检查胰腺无法显示时,可取半卧位(30度~45度)或坐位。如此,使肝脏下移,推开横结肠,以肝为透声窗,同时胃内气体上升至胃底或贲门部,便于显示胰腺。
(4)俯卧位:从背部扫查,以左肾作为透声窗,可克服胃肠道气体的干扰,使胰尾的显示更加清晰。
3. 仪器
通常选用凸阵探头,成人一般选用3.5MHz探头,肥胖者可用2.5MHz探头,体型瘦弱或儿童可用5 MHz。
4. 检查方法
(1)上腹部横切、斜切扫查(胰腺长轴切面):
①将探头置于剑突下,向左上倾斜15度~30度,向下缓慢移动探头,在相当于脐上5~10cm范围内或第1~2腰椎水平连续斜行扫查,即可显示胰腺长轴切面。
②扫查时应首先显示脊柱及其前方的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再寻找横跨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前方水平走行的脾静脉,在脾静脉的前方即可显示胰腺的长轴断面。脾静脉是识别胰腺的标志。
(2)上腹部总切扫查(胰腺短轴切面)
探头在剑突下右侧向正中线左侧连续移动做纵切扫查。可分别显示胰头、胰颈、胰体、部分胰尾也可显示。

5. 正常超声表现
(1)胰腺长轴切面:
① 该切面显示胰腺呈一略向前凸起、横跨脊柱前方、回声稍高的长条状结构。
② 边界光滑、整齐,因胰腺没有致密的纤维薄膜,有时和周围组织的界限不甚清楚。
③ 胰腺实质呈细小、均匀的点状中等回声,较肝实质回声稍高或相近。
④ 主胰管位于胰腺实质内,显示为横贯胰腺实质的两条平行而光滑的中、高回声线,走行在胰腺背侧。
⑤ 胰腺的前方为肝左叶、胃和小网膜囊,后方为脾静脉、门静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静脉。
⑥ 胰头稍膨大呈卵圆形,被十二指肠包绕,其前外侧方为胃十二指肠动脉的小圆形无回声切面,后方为胆总管的横切面。
⑦ 胰颈后方为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成的门静脉起始处。
⑧ 胰体后方为呈管状无回声的脾静脉,脾静脉的后方依次为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的横断面。
⑨ 胰尾后方为向右走行的脾静脉。
(2)胰腺短轴切面
① 胰头短轴切面:胰头形态呈卵圆形或近似三角形,位于肝左叶和下腔静脉之间,十二指肠内的气体常影响胰头部的显示。
② 胰颈短轴切面:胰颈和钩突分别位于肠系膜上静脉的前方和后方。
③ 胰体短轴切面:胰体位于肝左叶和胃后方,腹主动脉腹侧,形态呈类三角形。
④ 胰尾:胰尾较难显示,可通过变换体位和采用多种途径进行扫查,包括仰卧位经脊柱左侧缘扫查、左侧腋中线肋间斜切扫查、经左肾纵断面扫查等。

6. 测量方法
胰腺大小的测量一般以厚径为准。
(1)胰头:在下腔静脉前方测量胰头。
(2)胰体:在腹主动脉前方测量胰体。厚度<2 .5cm.。
(3)胰尾:在腹主动脉或脊柱左侧缘测量胰尾。厚度<1 .5cm.。
(4)正常值:胰头前后径<3cm ;胰体、胰尾前后径<2.5cm;主胰管内径<0.2cm。
(三)示教脾脏、胰腺超声检查手法。
(四) 同学们分组实验。
(五) 病例讨论:针对脾脏、胰腺常见疾病(胰腺炎)的声像图表现展开病例讨论,以期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六)脾脏、胰腺超声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布置作业。
四、实验学时:3学时
五、主要仪器设备:迈瑞Dp-8800Plus,7台,同时配备高频探头和心脏探头各一个。
六、实验中注意事项:
(1)扫查脾脏必须仔细、全面。由于上腹部常被肺遮盖,形成盲区,难以完全显示上部。所以必须在病人适度深吸气的过程中获得脾脏的最大声窗。
(2)胰腺超声检查常需血管影像作为定位标志。消除胃内容物及气体的干扰,必要时,饮水500ml做透声窗。
附:报告示范
胰腺外形________(正常 增大 缩小),内部回声________(正常 欠均匀 不均匀),主胰管________(不扩张 扩张),主胰管内径________mm。
超声提示:________________。
2、脾脏厚________mm,长________mm, 肋下长________mm,实质回声(均匀、欠均匀、不均匀),脾门区脾静脉内径________mm。
超声提示:________________。


实验四 泌尿系统超声

一、类别: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超声检查的仪器条件、病人准备及检查体位。
2. 掌握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超声检查方法、正常声像图表现及超声测量。
3. 掌握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超声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
三、实验内容:
(一)肾脏超声扫查技术
1. 病人准备
一般无需特殊准备,若同时检查膀胱和输尿管,可让受检者在检查前60分钟饮水500ML,并保持膀胱适度充盈,以使肾盂、肾盏显示更加清晰。
2. 体位
(1)仰卧位:为常用体位。
(2)侧卧位
(3)俯卧位
(4)坐位或立位
3. 仪器
通常选用凸阵探头,频率为3.0~3.5MHz,肥胖病人可用2.5MHz,儿童可用5 MHz。
4. 检查方法
(1)仰卧位冠状切面扫查:患者仰卧,探头置于腋后线,上起第11肋间,声束指向内侧偏前方。扫查右肾以肝为声窗,扫查左肾以脾为声窗。当探测到肾脏后,稍调整探头角度,使获得肾的最长径和探测到肾门。由于肾上极稍偏后方,肾下极稍偏前方,因此扫查线的上端应偏后而下端偏前。
(2)侧卧位经侧腰部扫查:左侧卧位检查右肾,右手抬举至头部;右侧卧位检查左肾,左手上举至头部。分别利用肝或脾为声窗,对肾进行横切面和冠状切面的扫查。
(3)俯卧位经背部扫查:取俯卧位并暴露两侧腰背部,可对肾进行纵切面及横切面的扫查。为获取清晰的图像,扫查线的位置宜偏外侧,以避开背肌的影响。
5. 正常超声表现
(1)正常肾二维灰阶图像从外向内周边的肾轮廓线、肾实质和中央的肾窦回声。
(2)周边的肾包膜光滑、清晰,呈高回声。
(3)肾窦位于肾中央,呈椭圆形的高回声区,宽度一般约占肾的1/3~1/2。肾窦回声是肾窦内各种结构回声的回声复合,它包括肾盂、肾盏、血管、脂肪等组织的回声,其边界毛糙不齐,中间可出现无回声区,当大量饮水或膀胱过度充盈时,可略增宽,但小于1.0cm,排尿后消失。
(4)肾包膜和肾窦之间为肾实质回声,呈低回声,包含肾皮质和肾髓质(肾椎体)回声。肾椎体呈卵圆形,其回声低于肾皮质回声。
(5)彩色多普勒能清晰显示肾动脉、肾段动脉、大叶间动脉、弓状动脉直至小叶间动脉及各段伴行静脉。
6. 测量方法
(1)肾脏长径
a. 测量切面:标准冠状切面或矢状切面的最长切面。
b. 测量位置:测量肾脏上下极间距。
c. 正常值:10~12cm。
(2)肾脏宽径
a. 测量切面:标准冠状切面或横切面。
b. 测量位置:测量近肾门肾脏最宽部的两侧包膜处。
c. 正常值:4.5~5.5cm。
(3)肾脏厚径
a. 测量切面:横切面或矢状切面。
b. 测量位置:测量前后缘的最大间径(不易过度倾斜)。
c. 正常值:4~5cm。
(二)输尿管超声扫查技术
1. 病人准备
(1)检查前嘱病人饮水300~500ml,待膀胱充分充盈后扫查。
(2)宜空腹检查,以减少气体干扰,必要时清洁灌肠。
2. 检查体位
(1)侧卧位:通过肾冠状面显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与输尿管上段。
(2)仰卧位:纵断观察输尿管全程,并辅以横断扫查。
(3)俯卧位:重点观察肾盂输尿管上段至髂嵴,可作为侧卧位的重要补充。
3. 仪器
通常选用凸阵探头,频率为3.0~3.5MHz,肥胖病人可用2.5MHz,儿童可用5 MHz。
4. 检查方法
(1)侧卧位经侧腰部扫查:将探头置于侧腰部,沿着肾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探测到部分输尿管腹段。
(2)俯卧位经背部肾区扫查:探头沿着肾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探测到髂嵴以上的输尿管腹段。
(3)仰卧位经腹部探测:探头置于下腹部,先找到髂动脉,在髂动脉的前方寻找扩张的输尿管,再沿着输尿管长轴向下探测至盆腔段输尿管及其膀胱壁内段输尿管。
5. 正常超声表现
(1)正常输尿管超声一般不能显示。
(2)当大量以水使膀胱充盈时,输尿管才能显示,表现为中间呈无回声的两条平行明亮带状回声且有蠕动。
(3)输尿管开口处位于膀胱三角的左右两上角,稍向膀胱内隆起,彩色多普勒可显示输尿管开口处向膀胱内喷尿的彩色信号。
6. 测量方法
正常输尿管各部的管径粗细不同。一般处于闭合状态,超声常难以显示。在大量饮水输尿管处于充盈状态时,管腔内径可达0.1~0.3cm。
(三)膀胱超声扫查技术
1. 病人准备
(1)经腹部和经直肠探测时需适度充盈膀胱。
(2)经直肠探测前排清大便。
2. 体位
(1)仰卧位:经腹部扫查的常规体位,充分暴露下腹部至耻骨联合。。
(2)侧卧位、膝胸位或截石位:经直肠扫查时采用的体位,暴露臀部和肛门区。
3. 仪器
(1)经腹部探测,首选凸阵探头,频率为3.0~3.5MHz,儿童可用5 MHz
(2)经直肠探测,选用直肠探头,频率为5.0~10.0。
4. 检查方法
(1)经腹部探测:患者仰卧位。探头置于耻骨联合上方,可作多切面的扫查。
(2)经直肠探测:在探头表面涂以少量耦合剂后,外套一橡皮套,再涂以耦合剂后插入直肠检查。主要用于观察膀胱三角区。
5. 正常超声表现
膀胱充盈时,膀胱壁呈光滑带状回声,厚度0.1~0.3cm,膀胱内尿液呈无回声。膀胱形态随尿液充盈情况而变化。
6. 测量方法
(1)测量切面(容量测定):在腹正中线处取膀胱的纵断面,测其上下径(d1)与前后径(d2),然后将探头横置,取膀胱的最大横断面,测量其左右径(d3)。
(2)按容积公式计算:V(ml)=0.5 dl* d2* d3 (cm3)
(3)正常值:200~300ml。
(四)前列腺超声扫查技术
1. 病人准备
(1)经腹部和经直肠探测前列腺需适度充盈膀胱。
(2)经直肠探测前应排空大便。
(3)经会阴探测一般无需特殊准备。
2. 体位:
(1)仰卧位:经腹部探测前列腺最常用体位。
(2)侧卧位或截石位:经直肠或经会阴探测时根据需要采用。
3. 仪器
(1)经腹部和经会阴探测,首选凸阵探头,频率为3.0~3.5MHz,儿童可用5 MHz。
(2)经直肠探测,选用直肠探头,频率为5.0~10.0。
4. 检查方法
(1)经腹部探测:仰卧位,探头置于耻骨上区,利用充盈膀胱作为透声窗,对前列腺做多切面的扫查。
(2)经直肠探测:在探头表面涂以少量耦合剂后,外套一橡皮套,再涂以耦合剂后插入直肠后即可检查。该方法可清晰显示前列腺形态、大小及内部结构,径线测量准确,是前列腺探测的最佳方法。
(3)经会阴探测:患者取膝胸位或左侧卧位,局部涂以耦合剂,在会阴部或肛门前缘加压扫查,可探测前列腺。
5.正常超声表现
(1)正常前列腺横切面呈左右对称的粟子形。包膜完整光滑,内部呈分布均匀的低回声。
(2)前列腺纵切面呈椭圆形,尖端向后下方,正中矢状面可见稍凹入的尿道内口,在前列腺的后方两侧可见对称的长条状低回声,为精囊。
6. 测量方法
(1)上下斜径(长径):宜在经直肠正中矢状断面上测量(经腹部扫查常不能完整显示其下缘,测量不准确)。正常值约3cm。
(2)左右径(宽径):在经直肠探测的最大横断面或经腹部探测的最大斜断面上测量。正常值约4cm。
(3)前后径(厚径):在经直肠探测的正中矢状断面或横断面上测量。正常值约2cm。
(五)示教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超声检查手法。
(六)同学们分组实验。
(七)病例讨论:针对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常见疾病(肾囊肿、肾肿瘤及前列腺增生)的声像图表现展开病例讨论,以期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八)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超声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布置作业。
四、实验学时:3学时
五、主要仪器设备:迈瑞Dp-8800Plus,7台,同时配备高频探头和心脏探头各一个。
六、实验中注意事项:
(1)课前复习胰腺、脾脏相关解剖学和超声诊断学知识。
(2)课前适度充盈膀胱。
(3)做肾、输尿管检查时,注意变更体位,以变获取清晰的图像。


附:报告示范Ⅰ:
双肾大小正常:左肾长_____mm,宽_____mm,_____mm,肾盂分离____mm;右肾长_____mm,宽_____mm,厚_____mm 肾盂分离____mm。外形(正常 增大 缩小),包膜完整,表面平滑,肾实质回声(正常 增强) ,皮髓质分界(清晰 模糊 欠佳)。
左侧输尿管(有 无)扩张_____mm;右侧输尿管(有 无)扩张____mm。
膀胱充盈(好 中等 差 ),内壁(光滑 毛糙 显示不清)。残余尿____ml。
超声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五 妇产科超声


一、类别: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二、目的要求
1.熟悉女性内生殖系统超声检查的仪器条件、检查前准备及检查体位。
2.掌握女性内生殖系统超声检查方法、正常声像图表现及超声测量.
3.掌握正常早、中、晚期妊娠的声像图表现、测量方法及部分正常测值。
4. 掌握女性内生殖系统及正常早、中、晚期妊娠超声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
三、实验内容
(一)女性内生殖系统超声扫查
1.仪器条件、病人准备及检查方法
(1)经腹部超声检查
适用于所用要求盆腔检查的女性。
a.病人准备:检查前应适度充盈膀胱,以能够显示子宫底部为宜。
b.体位:仰卧位,下腹放松。
c.仪器:多选用凸阵探头(3.5~5.0MHz)。
d.检查方法:探头置于下腹部表面,进行有序的矢状切面、横切面和多角度扫查。
(2)经阴道超声扫查
适用于有性生活史的女性。
a.病人准备:检查前排空膀胱,用枕头垫高臀部。
b.体位: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c.仪器:选择经阴道专用探头(5~7.5 MHz)。
d.检查方法:在经阴道探头前端涂少量耦合剂后,套上乳胶套,将探头缓缓放入阴道内,直至探头前端到达宫颈部或阴道穹窿部,首先显示宫颈管至宫腔线的子宫矢状切面,然后转动探头方位可以对子宫和双附件进行纵向、横向和多角度的检查。
(3)经直肠超声扫查
主要用于未婚女性、老年性阴道萎缩、畸形等不适宜经阴道扫查情况。
a.病人准备:检查前排空大小便。
b.体位: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也可左侧卧位,左腿伸直,右腿屈曲。
c.仪器:与经阴道检查相同。
d.检查方法:与经阴道检查相似。
2.正常子宫超声表现
(1)子宫体:
宫体为均匀的实性回声结构,浆膜层为纤细线状高回声,肌层为均匀的等回声,宫腔呈线状高回声,其周围有周期性改变的内膜层包绕。
测量切面:子宫正中矢状切面,需清晰显示子宫底至宫颈部,测量长径和前后径。子宫体呈椭圆形最大横切面测量横径。
测量位置:长径,自宫颈内口至宫底浆膜层之间距离;前后径,与长径垂直的宫体前后缘的最大距离;横径,子宫体呈椭圆形最大横切面,测量宫体横断面左侧缘至右侧缘间的距离。
正常值:长径5.0~7.5cm,前后径3.0~4.5cm,横径:4.5~6.0cm。
(2)子宫内膜:
月经期:内膜较薄3~6mm,初为不均匀回声,月经基本干净后表现为均匀的等回声,宫腔线清晰。
增殖期:内膜厚约10mm,功能层为低回声,基底层呈高回声,加上宫腔线的高回声形成三线征。
分泌期:内膜由基底层逐渐向内膜表面转变成较强回声层,至分泌期末内膜厚度可达10~13mm,内膜全层呈较均质高回声。
测量切面:子宫正中矢状切面。
测量位置:宫体内膜最厚处。
正常值:内膜厚度见上述不同月经周期。
(3)子宫颈回声较宫体稍高,常可见带状的颈管高回声,其粘膜层表现为沿宫颈管线周围的梭形低回声。
测量切面:子宫正中矢状切面测量长径和前后径,横切面测量横径。
测量位置:长径,宫颈内口至外口之间的距离;前后径,宫颈前后缘之间的距离;横切面宫颈左右缘之间的距离。
正常值:长径2.5~3.0cm;前后径1.5~2.0cm;横径2.0~3.0cm。
注:子宫大小可因年龄和生育史不同产生较大差异。
3.正常卵巢超声表现
卵巢通常位于子宫体部外上方,常有变异。正常卵巢断面声像图呈椭圆形,边界稍有凹凸,中央部回声略高,周围为低回声皮质,内可显示或大或小的圆形无回声区,此为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声像。
测量三个径线:前后径(厚度)、左右径(宽度)、上下径(长度)。
(1)测量切面:与子宫测量切面相同,选择较清晰的卵巢最大横切面和纵切面。当卵巢不易辨认时,可通过充盈膀胱做透声窗扫查对侧的卵巢。
(2)测量位置:清晰的卵巢最大切面。
(3)正常值:成年妇女的卵巢约4cm×3cm×1cm。
(正常体积:<6ml;卵泡成熟期约8.5ml﹚
4.正常输卵管超声表现
(1)输卵管:正常输卵管无法显示。当盆腔有积液时,在周围液体衬托下输卵管呈弯曲细管状低回声,边缘回声稍高,其内径<5mm。

(二)正常妊娠超声扫查
1.妊娠囊(GS):一般5~6周超声可见。
(1)测量切面:膀胱适度充盈,取子宫纵切面测量妊娠囊的最大前后径及纵径,子宫横切面测量最大左右径,再测妊娠囊壁的厚度。测量卵黄囊大小(直径)。
(2)测量位置:各径线均测量其内径。
(3)观察有无胎芽及心管搏动。
2.双顶径(BPD)测量
(1)测量切面:取胎头横切面,两侧颅骨板厚度回声一致,清晰显示居中的脑中线、丘脑及第三脑室切面时进行测量。
(2)测量方法:通过垂直于脑中线,测量近侧颅骨板外缘至远侧颅骨板内缘之间的最大距离。
(3)正常值:此径线适用于中期妊娠至足月妊娠,即孕12周至足月。双顶径在孕31周前平均每周增加3mm;孕31至36周,平均每周增长1.5mm;孕36周后平均每周增长1mm。
3.胎儿股骨(FL)长度测量
(1)测量切面:声束与股骨长径垂直,从股骨外侧扫查,完全显示股骨长轴切面,且两端呈平行的斜面。
(2)测量方法:测量点应在股骨两端的端点上。
(3)正常值:孕30周前股骨增长2.7mm/周,在31~36周增长2.0mm/周,在36周后增长1.0mm/周。
4.胎儿脊柱
(1)观察切面:沿胎头从颈椎开始纵行观察颈椎,胸椎,腰椎及骶椎。
(2)观察内容:纵切面时,胎儿脊柱为两条平行排列念珠状较强点状回声至尾椎合拢侧动探头可见三条带状回声,中间为椎体回声。中期妊娠时可显示脊柱全貌及生理弧度,晚期妊娠时需分段进行观察。横切面可见由两个椎弓一个椎体的骨化中心形成的呈倒三角形的三个点状强回声。
5.胎心
观察四腔心,左室长轴和大动脉短轴平面。中晚孕确定胎心位置并测量心率。
6.羊水测量
(1)测量切面:探头垂直于腹壁平行移动,中孕时期测量羊水最大深度。晚孕时期测量羊水指数。
(2)测量位置:一般多采用垂直测量羊水的最大深度;测羊水指数:以孕妇脐部为中心分为右上、右下、左上、左下四个象限,测量每个区域羊水的最大深度(其区域内不得包含四肢及脐带等),然后将四个区域内测得数字相加,即为羊水指数。
(3)正常值:最大深度:2~8cm。羊水指数:≤5cm为过少,≥20cm为过多。
7.胎盘
(1)观察切面:妊娠早期,可见附着于某一侧子宫内壁的半月形弥漫细小点状回声,直至妊娠足月时,回声逐渐增强,并于其间见散在或密集的线状、片状、环状强回声或无回声区。
(2)观察内容:
a. 胎盘厚度:正常厚度2 ~ 4cm,一般不超过5cm。
b. 胎盘位置:正常位于子宫的前壁、后壁、左侧壁、右侧壁。
c. 胎盘成熟度:观察并根据胎盘的绒毛板、胎盘实质及基底层的回声变化来判断胎盘的成熟度。
四、实验总结
1.总结本次实验需重点掌握的内容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2.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卵巢赘生及非赘生囊肿等的声像图征象;异位妊娠、胎儿畸形、葡萄胎、前置胎盘等声像图特征。

五、课后作业
书写妇产科超声诊断报告


附录:

报告示范Ⅰ
子宫平后位,偏左,大小约40mm×45mm×70mm,外形规则,包膜光滑,内膜线居中,显示清晰,厚约7mm ,肌层回声均匀,未见明显肌瘤回声。宫颈部厚约29mm,长30mm。
左侧卵巢大小约15mm×22mm×30mm,内见直径<9mm 的囊泡数个;
右侧卵巢大小约20mm×25mm×33mm,内见直径<9mm 的囊泡数个。
超声提示:①子宫正常大小,未见肌瘤
②双侧卵巢正常大小

报告示范Ⅱ
子宫后位,偏右,大小约50mm×55mm ×83mm, 外形增大不规则,内膜线略后移,显示欠清晰,厚约6mm。肌层回声欠均匀,颗粒增粗,宫体上段前壁肌层内见一大小约21mm ×19mm ×30mm的类圆形欠均质性低回声团,明显外凸,边界尚清晰。宫颈部厚约30mm,长约31mm.
超声提示:子宫增大,子宫肌瘤(浆膜下型?)

报告示范Ⅲ
子宫前位,居中,大小约55mm×58mm ×84mm,外形增大, 形态尚规则,内膜线居中,厚约9mm,宫体上段近宫底内膜处见一孕囊,大小约19mm ×22mm ×30mm,壁厚4mm,内见胎芽,心管搏动(+),卵黄囊直径4mm。肌层回声欠均匀,未见肌瘤。宫颈部厚30mm,长31mm。
双附件区未见明显包块。
超声提示:子宫增大,宫内妊娠,早孕,单活胎

报告示范Ⅳ
子宫前位,偏左,大小约42mm×44mm×71mm,形态规则, 内膜线居中,厚约10mm,肌层回声欠均匀,宫内未见孕囊回声。宫颈部厚29mm长30mm。
双侧卵巢正常大小,未见明显异常回声灶。
左附件区紧贴子宫的左侧缘见一大小约25mm×22mm×35mm的混合性包块,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晰,内见一直径约18mm的孕囊回声,可见胎芽及心管搏动。
盆腔未见明显积液征象。

超声提示:子宫正常大小,宫内未见妊娠征象。
左附件区混合性包块:宫外孕(胎囊型)


实验六 浅表器官


一、类别: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二、目的要求
1.熟悉眼、甲状腺、乳腺超声检查的仪器条件、检查前准备及检查体位。
2.掌握眼、甲状腺、乳腺超声检查方法、正常声像图表现及超声测量。
3.掌握眼、甲状腺、乳腺超声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
三、实验内容
(一)眼的超声扫查
1.仪器条件
眼部超声检查主要有B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
B型超声主要采用7.5MHz以上的高频探头。
2.病人准备
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
3.检查方法
患者仰卧,轻闭双眼,眼睑皮肤涂耦合剂,探头直接接触于上睑中央部,做纵切或横切扫查。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及频谱曲线分析 利用7.0~10.0MHz换能器探头,显示眼球及视神经,眼球后15~20mm视神经一侧红色血流为眼动脉,10~l5mm处为睫状后动脉,视神经与眼球交界处的红色血流为视网膜中央动脉。
4.正常眼部超声图像
角膜呈带状回声,前房为半球形无回声区。虹膜显示为对称的带状回声,中央区回声局限缺如为瞳孔区。晶状体的全部均可清晰显示,呈类椭圆形中强回声。玻璃体表现为无回声区,与眼球壁回声之间界限清晰。球壁回声为类圆形带状强回声,与玻璃体回声形成明显的对比。
5、眼球的超声测量
眼轴长度:23~24mm.
前房深度:2.0~3.0mm
晶状体厚度:4~5.0mm
(二)甲状腺的超声扫查
1.仪器条件
一般采用5~10MHz的高频线阵探头。
2.病人准备
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
3.检查体位
通常采用仰卧位,肩颈后方垫枕头,头部稍后仰,使颈部充分暴露。
4.检查方法
将探头置于甲状腺区的皮肤上进行探测,作各种方向的扫查。
5. 甲状腺正常声像图
甲状腺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包膜呈一薄而规整的高回声带,有左右两侧叶及峡部,横切面呈蝶形,纵切面呈圆锥形或橄榄球形,上尖而下圆钝。甲状腺内部为均质细而密集的中等回声,回声水平高于邻近的胸锁乳突肌。高档仪器内可见丰富的点状、条状血流信号。
6.甲状腺超声测量
(1)甲状腺的前后径及左右径测量
a. 标准测量切面:在甲状腺的一系列横断面中选择甲状腺实质最厚和最宽处为标准切面。
b. 测量位置:分别选在甲状腺最厚和最宽处的包膜高回声线边缘上。
c. 正常成人参考值:左右侧叶前后径1.5~2.0cm,左右径1.5~2.0cm,峡部厚度小于0.2~0.4cm。
(2)甲状腺的上下径测量
a. 标准测量切面:在甲状腺的一系列纵断面中选择甲状腺实质最长处为标准切面。
b. 测量位置:分别选在甲状腺最长处的包膜高回声线边缘上。
c. 正常成人参考值(cm): 左右两叶上下径4.0~6.0cm。

(三)乳腺的超声扫查
1. 仪器条件
宜用实时线阵高频探头,频率7.5~12MHz。
2. 病人准备
被检者一般无需特殊准备。
3. 检查体位
(1)仰卧位:为常规采用的体位。双手上举至头部,充分暴露乳房及腋窝。
(2)(半)侧卧位:如被检者的乳腺病变靠外侧,仰卧位时,不能全部包括乳腺病变,可以改用(半)侧卧位探测。当需要检查腋窝淋巴结时,亦应采取(半)侧卧位。
4. 扫查方法
为避免遗漏,检查次序一般先右侧乳房后左侧乳房。两种扫查方法:(1)顺时针或逆时针,以乳头为中心向外作辐射状扫查;(2)先横切后纵切的顺序,从上至下、从左到右,逐一切面扫查。内侧必须扫查至胸骨,外侧至腋前线,上界、下界均扫查至乳腺结构完全消失。最后探查双侧腋窝是否有副乳及淋巴结。
厚度(前后径)测量:经乳腺腺体最厚处的纵、横断面,通常于乳腺外上象限取得,在此断面上测量乳腺最大前后径即厚度。取乳头下方主导管长轴切面,测量乳头下方主导管宽度。
5. 乳腺正常声像图
正常成年妇女乳腺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高回声带,正常厚<2mm ,边界光滑、整齐。皮下脂肪层,位于皮肤与腺体之间,脂肪小叶为低回声,有细线状强回声被膜,库柏(cooper)韧带(腺体层与皮肤间的三角形韧带)在皮下脂肪层中显示最清晰,表现为中等回声的条索状结构与皮肤相连。深部即为腺体层,厚约1~1.5cm,老年乳腺萎缩腺体厚仅约0.5cm。腺体层由腺叶、小叶、腺泡、导管及脂肪等组成。腺体层内呈现中强回声夹杂中低回声,结构排列比较整齐、清晰。腺体后方为深筋膜。乳房后方可见胸大肌为均质性低回声,呈长条梭形。最后方为肋骨及肋间肌,肋骨横切呈椭圆形暗区,肋间肌表现为低回声区。
四、实验总结
1.总结本次实验需重点掌握的内容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2.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晶状体疾病、玻璃体疾病以及视网膜疾病的声像图特征;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甲亢的声像图特征;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乳腺炎以及乳腺增生的声像图征象。
五、课后作业
浅表器官诊断报告的正确书写。

附录:
报告示范Ⅰ

甲状腺右叶_cm×_cm×_cm,左叶_cm×_cm×_cm,峡部厚_cm,腺体组织回声___,有无明显占位性病灶,CDFI血流分布及频谱情况。
超声提示____________。

报告示范Ⅱ
右侧乳腺腺体厚_cm,乳头下导管宽_cm,左侧乳腺腺体厚_cm,乳头下导管宽_cm,双侧乳腺腺体形态、结构___,有无明确囊、实性占位。CDFI:双侧乳腺内有无异常血流.
超声提示____________。


实验七 心脏超声


一、类别: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二、目的要求
1.了解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表现
2.熟悉心脏超声检查的仪器条件、检查体位。
3.掌握心脏常用扫查窗的部位、超声检查方法、正常M型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心动图。
4. 掌握心脏超声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
三、实验内容
(一)二维超声心动图
1.仪器条件
成人一般选用2.5~3.0MHz的探头;幼儿一般选用5.0探头。
2.扫查体位
一般取仰卧位,必要时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作胸骨上窝扫查时,可取坐位,或仰卧检查台上,将肩部垫高,裸露颈部。
3.探测部位
(1)胸骨左缘窗:左侧胸骨旁区,一般在3~5肋间。
(2)心尖窗:一般位于心尖搏动处。
(3)剑下窗:将探头置于剑突下方。
(4)胸骨上窝窗:将探头置于胸骨上窝,向下指向大动脉及心底部各结构。
(5)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将食管探头置于食管内,从心脏后方向前扫查心脏。
4.心脏超声标准切面声像图
(1)(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图:患者左侧30°卧位,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距胸骨1~3cm处,平行于右胸锁关节和左乳头的连线(扇面平行于右肩到左腰的连线),切面与左室长轴相平行,超声束近似垂直向后扫查。自前向后依次为右室前壁、右室腔、前室间隔(室间隔的前部)、左室流出道和左室腔、二尖瓣前后叶及其腱索与乳头肌和左室后壁。于心底部分则为右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和左心房。
(2)左室短轴切面图:患者左侧30°卧位,自左室长轴切面顺时针旋转90度,可分别获得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等多个左室短轴切面图。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可见二尖瓣于舒张期呈鱼口样张开,有足够的开放面积,收缩期瓣膜关闭。左室呈圆形,于收缩期呈一致性向心性收缩。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可显示左室腔内约在时钟3和8点的位置上二个突起的前外侧与后内侧乳头肌,于收缩期随心壁增厚而增厚。
(3)心尖区四腔切面图:探头从心尖处指向右胸锁关节,可显示左房、左室、右房、右室、房间隔、室间隔、二尖瓣、三尖瓣等。
(4)心底短轴切面图:将探头置于胸骨左缘2、3肋间,平行于左肩和右肋弓的连线,切面与左室长轴相垂直。主要观察主动脉及主动脉瓣、肺动脉及肺动脉瓣、右室流出道和三尖瓣、主动脉根部后方为左右心房,中间有房间隔

(二)M型超声心动图
1.仪器条件与检查体位
同上。
2.检查方法
胸骨旁3~4肋间,超声束在二维超声心动图胸骨旁左室长轴观的引导下,由心尖向心底作弧形扫描可获得以下5个标准曲线。
(1)心底波群
(2)二尖瓣波群前叶活动曲线呈双峰,分别为E锋、A锋,后叶活动呈相反运动,关闭线呈单线,为C-D段。
(3)心室波群:
(4)三尖瓣波群
(5)肺动脉瓣波群
(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了解正常血流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上的表现,如血流时相、血流方向、血流速度、血流频谱等。
四、实验总结
1.总结本次实验需重点掌握的内容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2.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正常心脏、大血管M型超声常见波群;常见切面图像、彩色和频谱多普勒显示。
五、课后作业
书写心脏超声心动图诊断报告

附:正常报告示范:
按照超声检查顺序,二维、M型、彩色多普勒、脉冲及连续多普勒检查进行书写:
1.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描述
(1)各心房、心室腔的大小
(2)室壁厚度及运动状况。对成年人着重描述室间隔、左室后壁的厚度及运动幅度情况。对儿童注意描述房、室间隔连续情况。
(3)瓣膜形态、结构、回声及运动情况。
(4)大血管结构。对中老年患者注意描述大动脉(尤其是主动脉)壁的结构、运动幅度、内径等。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先描述各瓣膜口彩色多普勒血流显色状况,再用脉冲多普勒测量各瓣口前向血流速度是否正常。
超声诊断提示:心内结构及血流未见异常。


附录Ⅰ:

超声常识
一、超声检查的主要用途
1、检测器官的大小、形状、物理特性及某些功能状态
2、检测心血管的结构、功能与血流动力学状态
3、鉴定占位病灶的物理特性及部分病理特性
4、检测有无积液存在,并初步估计积液量
5、随访药物或手术治疗后各种病变的动态变化
6、应用介入性超声进行辅助诊断或某些治疗

二、超声诊断的特点及优点
1、无创伤、无痛苦、无电离辐射影响
2、普及应用十分广泛,是目前最常用一种影像学诊断方法
3、实时显示:对活动介面能作动态显像
4、既能提供病变组织解剖结构形态学信息,又能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
5、能获取多方位的切面图像
6、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者逐步提高,部分特异性比较高
7、对部分小病灶有良好的显示能力
8、无需使用造影剂,能发挥管、腔显像功能
9、对危急病人可在床边检查
10、脏器功能判断,如心功能
11、能及时得结果,并可多次随访检查
12、检查费相对便宜

三、超声诊断的局限性
1、非病理性诊断
2、部分非特异性
3、同病异图
4、异病同图
5、骨骼、含气脏器不敏感


附录Ⅱ:


B型超声报告单书写内容
超声显像报告是将超声探测到的全部信息,用数据、文字、绘图、照片或录象等方式记录下来,结合病史体征和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诊断意见,供临床参考。
1、一般项目
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婚否、门诊号、住院号、超声号和图像记录方式等。

2、脏器径线和病灶大小的测量值

3、图像分析
将超声扫查所获得的全部信息,提取对诊断有价值的部分,用超声术语,作简明扼要的描述。包括脏器(或病灶)的外形、大小、部位、回声(指内部回声、边界回声、后壁回声)等等,表面是否光滑,境界是否清楚,毗邻关系,也应用必要的描写。

4、图像记录
采用各种图像记录方式,将典型图像记录下来,加以说明,使临床医师一目了然。

5、超声提示(超声诊断)
根据前面四项的内容,结合临床提出确切的诊断意见,如同一患者有何种疾病,应把诊断明确的疾病放在首位。

6、提出建议
通过超声扫查,如有下列情况者应提出建议:
① 由于种种原因检查的脏器显示不清,建议复查;
② 暂时不能明确诊断者,建议随访或观察;
③ 需进一步明确诊断者,如发现肾积水,为明确肾积水原因,建议作进一步检查;
④ 其他一些原因。

一张理想的超声报告单,应按以上六个方面逐项书写,做到字迹清楚、语言精练、重点突出、测量准确、超声术语运用确切、论述内容层次清楚、超声诊断和建议恰当。

 

综合评价系统